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7月22日至23日在贵州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党校、军校、期刊杂志社和博物馆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教授莅临大会致贺辞,贵州大学张大林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词。
武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通识教育课部夏劲、李宏伟、卢厚家、刘明静和吴燕妮等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夏劲理事长致开幕词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夏劲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战略部署,本届研讨会以“科技文化视域下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主题,从科技文化的视角全面审视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以数智化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热切期望与会代表为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言献策。

李宏伟教授做学术报告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宏伟教授在题为“‘数质’生产力的数学形而上学技术筹划”的报告中指出,数学不仅仅是数学工具方法,而且从一开始就参与了“物”之物性的规定。数学之所以能够对“物之物性”进行形而上学“先验”规定,得益于数学超脱经验事物的“纯粹理性”形式。不论数学纯粹理性的抽象形式多么超越现实,其根源还是要到人类生存的技术实践活动中找寻。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智技术”业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生产要素。

卢厚家教授做学术报告
卢厚家教授在题为“科技文化视域下的人才强国建设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建设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评价体系功利化、协同创新壁垒及社会认知偏差等问题。科技文化可以通过“价值引领—思维塑造—制度保障—生态滋养”的传导机制赋能人才发展,营造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培育创新文化为动力、优化制度环境为支撑、涵养社会风尚为基础的文化氛围。其中,“耐心资本”计划、非共识创新保护机制、伦理敏捷治理等创新设计,为破解人才发展瓶颈提供了操作性方案,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供了文化维度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启示。

吴燕妮老师做学术报告
吴燕妮老师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精神生产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影响。AI通过算法推荐、生成式内容(AIGC)、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重构了精神生产的主体、过程与传播机制。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准化、个性化与智能化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技术异化、价值理性弱化、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等挑战。对此,从人机协同的教育模式(理论)、强化主流价值观引领(实践)与优化算法伦理(伦理)三个维度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转型的优化方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通识教育课部参加会议的老师合影

全国科技文化会议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