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午后,利川市鱼龙小学的一间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棂在地面织出斑驳的网,空气中浮动着粉笔灰与童真交织的气息。利川智行团暑期实践服务队的结营仪式就在这样的暖意里启幕,7余名志愿者与30多名孩子围坐一堂,用笑声与泪光为这段持续十天的支教时光画上句点。

主持人黄灵敏的声音清亮如溪:“从第一次喊‘上课’的紧张,到今天说‘再见’的不舍,我们在这里共同写了一首关于成长的诗。”她话音刚落,鱼龙小学副校长陈茂已站起身,掌心抚过讲台边缘磨出的包浆,目光扫过满室青春面庞时泛起柔光。

“记得志愿者刚来那天,孩子们追着问‘老师会教折纸吗’‘能陪我们打乒乓球吗’。”陈校长的声音带着笑意,“十天里,篮球场上的呐喊震落了树叶,手工课上的彩纸堆成了小山,科学实验课的小车在阳光下奔跑——这些,都成了孩子们眼里比星星还亮的光。”他抬手示意,教室后排忽然传来窸窣声,几个孩子捧着攒了许久的“小情书”,踮脚塞进志愿者手中。
利川智行团队长熊畅接过话筒时,指尖轻轻颤抖。“初来那天,我对着教案练了三遍开场白,结果被一个孩子举着小零食打断:‘小熊老师,这包小零食送给你吃’。”他低头笑了笑,“后来才明白,比起我们教给孩子的知识,他们教会我们的东西更多——比如如何用纯粹的心感受世界,如何在简单里找到快乐。”


一阵清脆的童声忽然涌起,孩子们自发坐好,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大家的声音虽有些跑调,却像初春解冻的溪流般执拗地往前奔,撞得在场人鼻尖发酸。后排有志愿者悄悄掏出手机录像,镜头里,孩子们仰起的脸庞被阳光镀上金边,比任何滤镜都动人。
“我、我以前不敢举手。”学生代表袁士翔攥着洗得发白的衣角,声音细若蚊吟,却在志愿者们鼓励的掌声里渐渐洪亮,“是李老师蹲下来跟我说‘说错也没关系,勇敢就是最棒的’。现在我敢站在这里,想告诉所有老师:你们教我的,我都记在心里了。”他说完深深鞠躬,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泛红的眼眶。

最动人的片段藏在“我最爱的老师”告白环节。孩子们像刚破壳的雏鸟般雀跃举手,前排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画纸冲向美术老师:“您教我画的皮卡丘,太炫酷了!”我们当中最小的小朋友站在志愿者李炟面前留下来不舍得眼泪,还有被点到的志愿者们弯腰拥抱时,衣襟上落满孩子们偷偷塞的糖纸,糖霜融化在掌心,甜意漫过整个教室。

指导老师吴恩婵望着这一幕,指尖轻轻叩了叩讲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她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这二十天里,我们看着孩子们从怯生生地说‘老师好’,到今天敢大声唱歌、勇敢表达,而孩子们眼里的光,也照亮了我们对教育的初心。这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最后的告别环节,志愿者们排着队走上讲台。共同以“再见”来结束这不舍得十天,弦音刚起就有孩子跟着哼唱;志愿者黄灵敏把联系方式写成小纸条,分发给每个孩子时特意叮嘱:“遇到不会的,随时拍照片问我”;志愿者李炟揉了揉最调皮男孩的头发:“记住投篮要瞄准篮筐,就像瞄准你们的梦想一样”。轮到最后一位志愿者时,她忽然从包里掏出一沓信封,“这是给每个人的信,里面有我偷偷记下来的,你们最可爱的样子。”

夕阳西沉时,仪式在《再见》的旋律里落幕。孩子们追着志愿者的身影跑到校门口,把亲手折的纸飞机往他们背包上塞,纸飞机的翅膀上写着“老师明年再来”。志愿者们频频回头,挥手的动作里藏着说不出的牵挂。
暮色渐浓,教室的灯还亮着。讲台上散落着没吃完的糖果,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我们和老师”,黑板角落还留着早上写的“结营快乐”。这些细碎的痕迹,像一颗颗被时光打磨的星子,终将在记忆里长久闪耀——因为这段时光里,有人用真诚浇灌过童真,有人用青春点亮过远方,而所有的付出与收获,早已成了彼此行囊里,最珍贵的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