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李光正、通讯员许闰平)7月15日,利川市鱼龙小学的教室里,一棵挂满彩色“果实”的巨树悄然绽放。这是由武汉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利川智行团发起的公益艺术疗愈课,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共绘“生命之树”,完成了一场关于自我发现与集体力量的温暖对话。

课程以象征成长与联结的“生命之树”为载体。孩子们在彩色圆盘上绘制代表个人“果实”“花朵”“风景”的作品——可能是心爱的足球、外婆的笑脸,也可能是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当30余个圆盘挂上枝头时,原本空白的树干瞬间焕发出蓬勃生机。
五年级学生林易平的画作成为全场焦点。她描绘了一个散发光芒的女孩,并在圆盘上写下宣言——发光不是太阳的权利,我也可以。当被问及创作意图时,她轻声说:“老师说过,树上每颗‘果实’都是我们的超能力。我的超能力就是勇敢发光。”这句话让在场志愿者动容,也印证了艺术疗育的核心:帮助孩子觉察自身价值,点燃内在力量。

这棵大树的繁茂,始于智行团成员们前一晚的精心筹备。14日深夜,8名志愿者仍在操场俯身创作:用牛皮纸拼接出3米宽的背景,反复调整枝丫角度,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挂果”。志愿者黄灵敏说:“枝干是集体的根基,我们要让每份‘美好’都有安放的位置。”这份用心,正是课程设计理念的缩影——用行动告诉孩子:你的独特性,值得被托举。

本次课程参考了艺术疗愈师的“生命之树”模型,结合支教场景创新实践。志愿者许闰平介绍,艺术疗愈不是技巧,而是创造安全表达的容器,当孩子说出“我也可以”时,说明他们真正理解了“生命的光源自内心,而非外界赋予”。
如今,这棵满载童真与勇气的“生命之树”已张贴在鱼龙小学教室的墙上。有孩子每天路过时会轻触自己的“果实”,也有学生在课后画出迷你版“生命之树”,写道:“我的树上开了三朵花——养一只小狗、考上大学、父母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