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8月22日,武汉学院赴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环境治理暑假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在团队负责人、该校2023级学生杜妍的带领下,深入官沟流域的杜沟村、杨湾村、张庄村、程河村开展“三下乡”实践。因发现家乡流域存在农药投放、非法捕鱼等污染问题,团队以“返乡护水源,共守家乡蓝”为主题开展水源保护宣讲,8月19日在杜沟村文化广场的首场宣讲中,杜妍用方言开场:“这条河是咱官沟水库的支流,得一起护好!”瞬间拉近与村民距离,守护家乡饮用水安全。

图为实践团于杜沟村村委会前合照。杜妍 供图缘起家乡情:目睹流域污染痛点 萌生返乡护水念头“小时候常在河边摸鱼,现在河边能看到农药瓶,鱼也少了。”杜妍说,官沟流域是家乡近千村民的“大水缸”,但近年她发现,春耕后农药瓶被丢进河道、有人背着电鱼设备徘徊等问题,甚至爷爷曾提及自来水有怪味,这些让她坚定了为家乡护水的想法。去年暑假,杜妍陪爷爷去河边散步时,爷爷皱着眉说:“水咋有点怪味?”这句话让她记了半年,今年开学就找老师咨询“怎么帮家乡护水”,5月又牵头组建了实践团。今年5月,杜妍申请组建实践团,招募5名同学,在指导教师郑欢协助下梳理调研方向。8月抵达杜沟村后,她凭借“本村人”身份挨家走访,记录下3处农药残留痕迹和2处非法捕鱼渔网碎片,“乡亲们习以为常的小事,都是水源保护的大隐患”。每一条调研记录,都让团队更明确宣讲和治理的重点方向。
图为官沟水库。杜妍 供图乡音传乡情:定制“土味”宣讲内容,让护水知识“落地生根”宣讲现场,杜妍展示的对比图里,既有童年清澈河道,也有近年污染场景,熟悉画面引村民关注。团队摒弃专业术语,用“农药残留流进水库,咱喝的水就像泡了‘毒’”等方言俗语,拆解污染危害,还特意选用襄阳本地污染案例,让乡亲们更易共情。接地气的表达,让原本枯燥的环保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互动环节中,杜妍邀请爷爷、叔叔先发言,用“自家人”的认可增强说服力。在杨湾村,针对村民“不用农药虫多,用了怕污染”的困惑,她提前搜集整理在线答疑,发放农药回收点卡片,切实解决村民实际难题。村民们的频频点头,成了对宣讲效果最好的肯定。
图为实践团于张庄村为村民分发宣传手册。张枫林 供图长效护乡土:从“一时宣讲”到“长久守护” 筑牢家乡水源防线“宣讲不是终点,得让护水念头扎根。”杜妍在杜沟村牵头成立“家乡护水小分队”,6名村民代表加入,负责日常巡查河道、劝阻不文明行为、举报非法捕鱼,形成常态化监督力量。小分队的成立,让水源保护从“学生帮护”转向“村民自治”。8月20日上午,杜妍和队员们扛着提前定制的不锈钢宣传牌,在管沟水库杜沟流域忙活。“得钉牢点,刮风下雨都不能倒。”队员陈文斌扶着牌子,村支书岳德峰帮忙递钉子,牌子上“官沟水库水源地,禁投农药禁捕鱼”的红漆字格外醒目,下方还印着村委会的手机号:“村民发现问题,随时能找我们。”当天下午,团队还和村委会一起,给杜沟村10多名孩子发了“护水小卫士”手册,四年级的杜雨桐翻着手册里的漫画问:“姐姐,我要是看到有人电鱼,是不是可以打电话举报?”
图为实践团于张庄村布置宣讲场地。杜妍 供图据统计,此次宣讲覆盖村民230余人次,村民护水知晓率从32%提升至91%,18名村民主动报名巡查。武汉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实践是学子返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学校将持续支持此类活动,让更多青年用专业反哺家乡,为筑牢乡村生态防线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