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激烈竞争中,一位非师范专业的体育系学子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二的好成绩成功突围,考取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她,就是武汉学院通识教育课部体育系2025届毕业生曾思园。

大三之前,曾思园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没有明确的兴趣方向。”面对体育专业考研的艰难与自身英语基础的薄弱,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在深入了解教师编制考试后,她毅然决定放弃考研,将目光投向这片更注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天地。然而,这条道路远比想象中崎岖——作为体育系学生,她需与师范生同台竞技,备考科目横跨教育学、心理学等全新领域,而武汉市教师编考试素以“百里挑一”的残酷竞争闻名。“不过好在我的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授予的是教育学的学士学位。”曾思园回忆道。
备考的日子,是曾思园与时间赛跑的征程。大四课程繁重时,她见缝插针地学习,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巩固知识;结课后,她仍坚持每日14小时高强度复习,图书馆的灯光见证了她的坚持与努力。为攻克面试难关,她从零开始打磨试讲技巧,甚至在考前5天突遇“体育科目新增6分钟试讲+4分钟技能测试”的变故时,连夜加练足球、篮球、排球等技能,以从容表现征服考官。谈及这段经历,她轻描淡写地说:“就像体育训练一样,关键时刻拼的就是心态和应变能力。”
曾思园的考编路,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冒险。她全程自主探索:从研读考试大纲到制定三轮复习计划,从攻克结构化面试到设计健美操技能展示,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面对武昌区“限专项”报考条件调整,她果断将备考方向从小学转向义务段,重新研习初中阶段知识体系;面对多位“二战”“三战”考生的竞争压力,她以“每天给自己打气:怕什么,大不了重头再来”的韧劲稳住心态,最终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二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如今,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曾思园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我希望能成为点亮学生运动热情的‘火种’,用专业知识和赤诚之心,带他们感受体育的魅力。”在她看来,体育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意志力的锤炼。“就像备考时无数次突破极限一样,我希望帮助学生筑牢‘永不言弃’的信念,让他们在运动中学会坚持与拼搏。”
曾思园的辅导员郑欢老师也称,曾思园的成功印证了“跨界不是障碍,规划与坚持才是王道”。她的经历也为非师范生提供了宝贵启示:在明确职业目标后,通过科学备考与心理建设,完全可能实现“后发先至”。如今,曾思园正以“上岸者”的身份为学弟学妹传经送宝。她常说:“考编像一场马拉松,途中会有无数次自我怀疑,但只要坚持到终点,就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这位从体育赛道转向教育战场的毕业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奋斗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