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七七事变”88 周年之际,武汉学院“三下乡” 利川智行团的 7 名恩施籍学子,在利川市汪营镇鱼龙小学开展特殊爱国主义教育课。这场融合历史传承与乡土情怀的实践活动,以 “返乡学子 + 红色课堂” 模式,在乡村儿童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沉浸式历史课堂:从卢沟枪声到复兴画卷
学生党员许闰平以“时空穿越” 教学法展开课程:她手持历史图片册讲述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的细节,当讲到“29 军士兵用大刀击退日军” 时,教室后排的男孩下意识攥紧了拳头。随后播放的《奋进中国》纪录片片段形成强烈对比 —— 港珠澳大桥如巨龙卧波、复兴号高铁穿梭秦岭隧道、“中国天眼” 凝视深空…… 当屏幕出现恩施州新开通的高铁线路时,孩子们爆发出惊喜的欢呼。

“从硝烟弥漫到高铁飞驰,变化的密码是什么?” 许闰平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三年级学生陈小雨举着亲手绘制的“未来中国” 画卷回答:“是像我爷爷说的那些英雄叔叔用命换来的!” 课堂特别设置 “历史接力卡” 环节,孩子们在卡片上写下“长大后想当航天员”、“要让家乡通更多高铁 ” 等稚嫩梦想,与 88 年前战士的遗书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七名返乡学子的桑梓情怀
这支由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组成的支教小队中。队长熊畅展示的《支教手记》记载着筹备细节:为让山区儿童理解历史,团队将党史故事改编成土家族摆手舞剧本,把抗战歌曲融入课间操。鱼龙小学校长杨宗源感慨:“这些孩子既是大学生又是‘ 家乡娃’,他们用方言讲历史、用乡音谈理想,比教科书更有感染力。”
红色火种照亮乡村振兴路
课程尾声,全体师生齐唱《少年中国说》。当 “少年强则国强”的童声回荡在山谷间,正如许闰平在课后所说:“我们在大山里播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让孩子们知道,无论走多远,家乡与祖国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
夕阳为鱼龙小学的教学楼镀上金边,孩子们攥着“历史接力卡”追逐志愿者的身影。这场发生在特殊纪念日的教育实践,正以青春之力连接历史与未来,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生根发芽。